個人網站

2015年6月8日 星期一

(無雷)在地圖結束的地方-難得一見的故事背景


  會進入戲院看,是因為這部電影電影名稱激起我的好奇心,再加上它得了非常多的獎項。原本我期待故事會像追風箏的孩子這種取向,沒想到完全不同調性。在地圖結束的地方,更寫實同時又具有許多需要更多心思去看的地方。可是,如果是抱著想看一部編劇精采的劇情片,可能會有點失望。
 
 
  這部電影我覺得它同時具有兩個層次,一個是現實世界在發生的一面,一個是哲學性的一面:關於宗教、關於存在、關於政治。但我必須說,這部電影真的不好懂,我看完之後回家查了一些資料才比較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,才發現我看電影時完全把背景搞錯。
 

  在地圖結束的地方沒有太多高潮迭起,也不太像我過去所看的法國片,它反而讓我想起一些存在主義的小說,在說一些荒謬但真實存在我們世界裡的現象。老實說,我覺得這不是一部一定要去戲院看的電影,但是絕對是值得一看再看的影片,因為故事場景和生活都跟我們生活的世界差異非常大,導演也擅長處理細微的聲音表現和音樂,整部片的聲音讓觀眾更加有臨場感。但因為我覺得這部電影含有滿多哲學性的表達方式,不見得大家都可以接受,滿推薦愛這種異國電影的朋友自己到電影院欣賞。
  







2015年6月7日 星期日

愛琳娜Elena-台灣的電影寫台灣的故事


  
  在未上映前,聽到導演介紹這部片時,我是很感動的。在台灣要拍這種片要很大的勇氣和信念,就算好不容易拍好了,各大戲院未必願意上映。我其實不太進戲院看國片的,除非是特殊議題。愛琳娜如果用一部愛情片的角度去看,確實完全無法跟真愛挑日子、真愛轉圈圈(就是一開始一方只能當好人的劇情)相比。但是,愛琳娜帶給我更多的感動是,它在寫的是一個我們土地上的故事,你如果平常對於社會議題,對我們的文化沒有任何的興趣和情感,這部電影許多地方就會顯得不合理。
  
  這部片融入了很多的議題,很多的意象,比較可惜的是,它們的未被清楚的引導,所以可能有共鳴又看得懂的人會覺得非常好看,而看不懂導演在講述的議題就覺得無趣。
 
  男主角莊凱勛演的好棒,戴立忍更是具有戲劇張力,兩位濃濃的台灣味,而且非常自然的流露真正的地方味,非常成功的是演出角色的草根性。龍劭華也演的頗傳神,同時很適合戲中的腳色。其他角色我覺得就讓人比較容易出戲一點,我自己是盡量把重點放在其他地方,所以這一塊就不強求了。




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以下有雷  
 
 
  愛琳娜的生涯轉折,從一個打工仔搖身一變成了小提琴老師。會有人覺得太誇張,不合理,但是我想說的是,這樣的故事也曾經發生在我過去同梯身上。他原本是在加油站加油,高職學歷,不念書。碰巧有一天被他加到一台黑轎仔,車主便跟他聊天,我同梯便開玩笑地說我可以跟你工作嗎?沒想到真的進入他的公司,很辛苦地在基層被操了三個月後,便開始晉升,現在已經是管理階層。所以導演受訪時有說到,有許多觀眾特別跟他說:我就是那個愛琳娜。


  愛琳娜的才華,如果沒有那場車禍,永遠部會被發現。廖銘俊的口才,如果沒有call in節目,他只能當個計程車司機。而父親,一輩子的勞工,才華未能真正發揮,當他看到真正的藝術作品時,自漸形穢的把過去的作品都收起來。我覺得這邊是一個現實卻令人難過的狀況,在我們的社會裡工作所佔據的時間空間,才華很難以被看見,這個社會上有多少的才華就這樣被埋沒在社會分工的命運當中。在我老家,我家隔壁樓下賣鴨肉的老闆,沒客人時我看他畫了無束幅的油畫掛在店裡;我常去吃的牛肉麵店,老闆是一位資深的雕刻家,所以我會說愛琳娜在寫的,是我們這片土地在發生的故事。


  社會議題也是電影的主軸之一,土地正義、醫療體制,什麼事情都是需要用"橋"的。或許有人會說,怎麼可能這麼扯,什麼都遇的到。我想,導演有太多想說的,想讓觀眾看到的,只好全部壓縮在愛琳娜的生命當中。


  最後愛琳娜選擇在電車中拉小提琴,讓我立刻想到的是雞排妹。在這個世代裡,要讓自己出眾,有時候就是必須有一些非常手段。而這個出眾在這個時代確實有力量,就像愛琳娜號召大家關注土地正義。


  電影以激昂的小提琴和火雞貫穿電影,老實說,火雞真的只讓我一直想到火雞肉飯,但小提琴的聲音讓我覺得這真是這部電影最重要的一部份。小提琴激昂的聲音不知道為什麼,特別能顯現社會基層的美麗與哀愁。在天橋下計程車裡的美好,房子被拆、醫療不平權等的哀愁,我愛小提琴作為這部片的基調。


 






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

別讓我走 never le me go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
  劇情設定的非常吸引人,片頭引人入勝。加上女主角Carey Mulligan(名媛教育)的演技,完全的融進時代背景。80年代的背景,卻寫著未來的可能發生的事情。繁殖一批需要器官捐贈的捐贈者。
  我們覺得故事的主角們很可憐,生命失去自由,無法從事自己想做的工作,最後得被完結(捐贈致死亡)。但是片尾,凱西的獨白卻說到,一般的人何嘗不是如此,生命終要完結。我對於這一幕有很深的感觸。因為在看電影時,一直想到主角們未來必須犧牲生命,死亡無一刻的在他們身邊。然而在聽到凱西提到,人未嘗不是如此,終要完結。我像被雷打到一般,確實,我們感覺不到死亡,就以為死亡離我們很遠。看著劇中腳色被完結,覺得難過可惜,但其實我們隨時也可能被任何的意外完結。
  整部電影結合了很多的議題,可是我覺得許多細膩的地方未被處理,例如情感的轉折並沒有拍得很成功。反而是電影畫面拍得非常非常美。唯一打到我的地方是片中的角色在面對失去器官和死亡的種種,因為我無法想像面對自己即將被捐贈器官的任何感受。人怎能面對這種情境?很可惜的是,我相信這其中的層次非常複雜,我覺得電影未能呈現。
  我覺得一部劇情片電影,最難呈現的是人情感的轉折,例如說從忌妒到後悔,從失敗到自信,從害怕死亡到接受。劇情可以誇張,畫面可以瑕疵,可是角色的情感轉折一不合邏輯,馬上會感覺到整部片不太合乎人情或常理。通常現實中情感的轉變會有一段很長過程,但是電影常常很快地跳躍。